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安仁赶分社简介

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安仁赶分社简介

关键词:赶分社,春分节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安仁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anren.ccoo.cn
  • 感谢 zouyanqing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295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    安仁赶分社,是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一项与炎帝神农紧密关联,全县百姓从古至今自发组织、参加的民间岁时节令活动。安仁县地处湖南省南部偏东,郴州市北部,与炎陵县(原酃县) 接壤。传说炎帝神农在这一带发明农具、开田教耕、始尝百草,安仁因以得风气之先,有了这一民俗。

  安仁赶分社的“赶”、“分社”的“分”,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;“社”即“春社、社日”的省称,“春社”为立春后第5个戊日祭祀土地神,“社日”即“祀社神”的日子;“赶分社”用一句话说,就是人们在春分时赶到县城过社日。而按安仁方言来说,“分”的另一层意思,指这个日子无论大人小孩都能“分(交换)”点东西;“社”也有一层意思,指在这个日子结队成群去集会祭神交易;“赶”则是说不分男女老少、不分贫富地位,都把手上的事暂放一边,春分之际再忙也要分身赶到县城祭祀社神(炎帝神农),熟人生客聚会见面,交易谷种农具、中草药材,交流农事经验、保健方法。活动时间春分前后3天,吃药膳后开田春耕春种。

  根据考证本县及郴州湖南现有史、资料来看,安仁赶分社可上溯后唐同光年间(923年--925年),宋、明时有“以春分为期,以香草坪为所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”之盛况,说明当时其交易这部分的影响已达东南西北。解放后,“文化大革命”时祭祀活动被迫中断,集会交易改成“学大寨”内容。改革开放后全部恢复,1981年《湖南日报》记者发现后开始报道,引起全国注意。安仁赶分社具备中国农耕文化、医药文化“活化石”的历史、文化、科学价值。目前所知,全国其它县份没有这种名叫“赶分社”的综合性大型民间节令活动,因此它吸引着湖南周边的江西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北、贵州,包括浙江、北方的河北省、河南和港澳等10多个省、区甚至外国客人也在每年春分赶到安仁县来,敬神农、祈丰收、祷安康、赶墟场、购药材、观风景。中央、省、市传媒多次到安仁采访和报道。2006年,安仁赶分社列入湖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<5>。

  安仁赶分社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,一方面源于崇拜、纪念炎帝神农的祭祀活动;一方面源于安仁县特殊地理位置。古籍载“社始于神农”。与北方的“土地”、“土地神”不一样,南方的“田始于神农”<9>,作为田祖、先农、社神、土地神的炎帝神农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上古至春秋战国,安仁地与炎帝“崩葬”的“茶乡之尾”,都在神农作耒,发明田器及大臣郴天为推广农具而作乐的“郴”地。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《三湘掌故》第三章“潇湘稽古”中,指出“在5000年前,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湖南这块土地上过安居的农业生活,而从……安仁安平司遗址出土的石镢来看,湖南有着种植水稻的悠久历史”。这一带又是神农尝百草、发明医药的区域,与安仁接壤的茶陵县即因此得名。而安仁地在秦代属郴县,汉代与攸县(含原茶陵)地合称“阴山县”,属以郴县为治所的桂阳郡,此后由郴划出,20世纪50年代划回。“茶乡之尾”(即茶陵)则先后属长沙郡、衡州等地,直到南宋析出专门为酃县;上世纪50年代划归郴州,1959年又划出,1994年改名“炎陵县”,但无论历史、政区如何变化,安仁县与炎陵县相连的土地山水、人民相同的生活习俗改变不了。炎帝陵所在的鹿原坡与安仁县的豪山乡仅一山之隔,两县一些地名、建筑物名也有共通之义。如炎陵有药池(又名天池、洗药池),安仁县就有“药湖”(旁存药湖寺),都是神农清洗药草之处;炎帝陵旁有“龙爪市”,安仁县就有“龙市乡”;炎帝命大臣郴天作扶耒之乐,安仁县命名了“永乐江”<15>,炎陵县就建“永乐桥”;两县共有“云秋山”(现名金紫仙);两县都建“神农殿”。炎陵县流传的炎帝神农的传说故事,也有安仁县的份。两县还有同修炎帝陵之举,如距今172年的道光17年(1837),两县官吏重修帝陵之后留下碑文。2001年两县共同祭祀始祖炎帝神农氏之陵(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致祭词)。从清《安仁县志》看,安仁县祭祀神农始于北宋咸平5年(1002),这与在炎帝陵祠庙的祭祀时期差不多; 再一方面,安仁赶分社源于流传在安仁县的炎帝传说。相传上古神农带领大臣、随从8人来到安仁地教民耕种和尝百草。他逝后,人们在他采药的豪山建了“九龙庵”,把他洗药的大塘叫“药湖”,在他休息过的地方建了“香火堂”,在他晒药的“南门洲”每年举行集会纪念并交易草药,后称“分社节”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、文化氛围、人文地理环境中,以炎帝神农开创的农耕、医药文化为源头的“赶分社”习俗出现于安仁地。县内外流传的说法是“先有分社,后有安仁”。依据是《郴州地区志》所记唐武德年间(618-628)置“安仁镇”,后唐同光年间(923-925)改“安仁场”时,这里已有晾晒、交易中草药的“香草坪”,而场治设宜阳、熊耳两乡之间,系谷种、稻米、农具、耕牛交易市场。对由“市”转为的“场”,郴州各县连同安仁周边的炎陵、茶陵、攸县等均叫“墟”。去墟上交易购物方言叫“赶墟”,唯有安仁方言一直到今天仍叫“赶场”。“祀社神”与“赶场”的结合,产生了“赶分社”延续过千年。北宋开国后,安仁于乾德3年(965)升场为县,咸平5年(1002)县治迁到香草坪至今。“赶分社”即使从香草坪正式成为县城的这一年算起,也已逾千年。

  安仁赶分社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祀神祈谷、集会结社三、赶场交易、吃药下田。

  安仁赶分社是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,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。一是具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、开拓奉献的精神价值。从表面上看,本项目是对古代名人、祖先的崇拜所致,实则是由感恩炎帝神农开创农耕、医药而崇尚其艰苦创业、自强不息、开拓奉献的精神,才有这种千年如一、执着地、创造性纪念炎帝神农。这就表明本项目深深的蕴含和信仰,坚定地传承着我们民族自强不息、开拓奉献的精神价值。二是具有典型的县域文化价值。中华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承载单位是县,经过周代县郡制到秦代改为郡县制,此后稳定了两千两百多年。各县经历形成的历史、地理、交通、经济、教育、民族、人口迁聚、方言、习俗、物产、风光等等,产生出各县的文化现象。但由于年代久、变数多、历史进程快,很多县的文化趋同或弱化某些甚至消亡。而本项目的完整,连炎帝陵所在的炎陵县也不及,也要过安仁县来“赶场”(交易、交流)。这种独特与唯一,使它具备了典型的县域文化价值。三是具有民族医药的科学价值。本项目在祭祀神农后,主要活动就是赶场交易。其中的中草药材交易规模之大、品种之多,全国少见。民间对中草药不离不弃的信赖和使用,药材与地理、气候、水土的关系,药材采集加工及药方的配伍,药膳的疗效与作用等等,揭示了本项目所包含的民族医药的科学价值。四是具有自然形成的经济价值。本项目“赶场”交易部分,是随着祭祀神农的集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的,最后形成了以中草药药材交易为主的一种成定制的经济性活动,不可避免地使本项目含有了经济价值。对一个农业县来说,具有重要意义。五是具有乡土文化景观的审美价值。本项目从古代活态传承至今,它独特、唯一的形制,纯朴自然的形态,浓郁的民间风情,清新的乡村气息,突显出“活化石”的吸引力,构成了一道清丽质朴的人文风景线,拥有电子时代难得一睹真颜的乡土文化景观的审美价值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